【高质量发展看甘肃】生态循环科技赋能 静宁县牛产业“畜”势勃发
2023-08-28 00:54: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相关资料图)
干净整洁、没有明显异味,牛舍充满“科技感”……
8月22日,记者走进静宁县甘沟镇昊康牧业肉牛养殖基地,沿着木质的参观长廊向前,一座座标准化牛棚一字排开,在悠闲的音乐声中,有的牛吃着饲草,有的惬意地晒太阳,时不时发出“哞哞”叫声。
当日,甘肃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平凉市静宁县,当地生态循环、智慧管护的现代牛产业,令人印象深刻。昊康牧业副经理尹贵平介绍道,“昊康牧业牛舍之所以没有异味,得益于基地借助除粪车,每天机械化清粪,保证圈舍干净。同时,牛舍周围种植了大范围的防疫绿化隔离带,让基地绿意盎然,呈现出一派田园牧歌式的生态景象。”
静宁县甘沟镇产业融合经济示范园暨昊康牧业肉牛养殖基地是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按照“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的集肉牛繁育养殖、有机肥生产加工、废物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融合经济示范园。
“现在牛存栏6080头,只需要20人日常管理。”尹贵平表示,现在从拌料到投喂、清粪,实现了养殖环节的全机械化作业,工作效率有了质的提高,人工成本大大降低。
记者看到,牛舍内每头牛都有数字编码“身份证”,圈舍内还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尹贵平指着牛耳朵上的黄色电子耳标说,“通过这个小小的耳标,工作人员可以在电脑实时掌握牛的体温、进食、运动量、疾病等情况,做到智慧管护。”
立足于生态循环,废物利用的目标,基地构建起一条“饲草种植—牛养殖—粪污处理—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配套建成有机肥生产线1条,将牛粪变废为宝,用于饲草种植。
目前,基地带动甘沟、四河、红寺等5乡镇28村4000余户村民,种植优质饲料玉米1.2万亩,建成屠宰线2条,实现了牛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了“草蓄肥、种养加”循环农业体系,推动形成了静宁牛产业一产引领,二产跟进,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任磊
关键词:
[责任编辑:xwzkw]
相关阅读
- (2023-08-28)【高质量发展看甘肃】生态循环科技赋能 静宁县牛产业“畜”势勃发
- (2023-08-28)“红色物业”全覆盖 基层治理显成效
- (2023-08-28)ST恒久:拟使用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 (2023-08-28)力鼎光电(605118.SH):上半年净利润7537.76万元 同比下降17.76%
- (2023-08-28)安信证券给予王府井买入评级,客流、客单同步提升,奥莱业态增长亮眼
- (2023-08-28)温州一批教师,候选省级名单!
- (2023-08-28)8月23日伦敦LME锌锭夜盘行情
- (2023-08-28)中信建投: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进入偏重运营、龙头为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 (2023-08-28)沅江市组织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
- (2023-08-28)河北省永年区发布冰雹橙色预警
- (2023-08-28)保险业加大惠民力度 为广大群众撑起“保障伞”
- (2023-08-28)打了收条就不算诈骗?检察抗诉获法院支持
- (2023-08-28)晋中高效有序推进煤炭增产保供
- (2023-08-28)西藏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区交通运输厅纪检监察组原副组长杨才亮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2023-08-28)组图丨收获忙
- (2023-08-28)中科磁业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2023-08-28)LPL选手年纪排行榜,uzi并不是最老的,有两人比他大一岁
- (2023-08-28)微软或限制Win 10无法使用Wi-Fi 7,只支持Win 11/Linux/ChromeOS
- (2023-08-28)淮南高新区开展“皖工鹊桥 会聚良缘”单身职工交友联谊活动
- (2023-08-28)紫光股份2023年上半年净利10.22亿 同比增加6.53%
- (2023-08-28)把女包“死号”做到年销量百万,90后辍学少年是如何逆袭的?
- (2023-08-28)中立格林2023年上半年净利93.15万 同比减少78.48%
- (2023-08-28)不同用药部位的中药区分,中药大全来了。
- (2023-08-28)下半年,看大戏,首选演艺大世界!
- (2023-08-28)中塞赛前!全队心态极佳,张镇麟投下班球,朱芳雨胡明轩组队退场
- (2023-08-28)2023年8月26日渔港码头最新海洋预报
- (2023-08-28)金隅集团(02009):姜长禄辞任副总经理
- (2023-08-28)A股通信设备板块震荡走低,朗威股份跌超12%
- (2023-08-28)清晨的万丰湖格外美,尽展株洲动力之都的独特魅力
- (2023-08-28)杭州推出亚运数字专用车道 数字化技术助力赛时出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