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江华: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育人基石

2023-08-03 16:43:44 来源:腾讯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富荣

“快来尝尝我们的炸粿子吧!新鲜出锅,又香又酥噢!”7月26日,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系统首届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中,身穿瑶服的小姑娘手端一盘金黄酥脆的瑶家炸酥粿,笑脸盈盈,摊位前围满了参观的家长与学生。


【资料图】

“没想到现在居然小孩都会炸粿子啦?除了一些老人家,很少有人会做这个了。”家长惊呼。一方田野里,天然草木染、瑶族织锦、瑶家十八酿、剪纸、木雕、科技制作……上百种手工艺品、美食摊遍布各个角落,各校师生纷纷“晒出”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果,看展的家长、学生络绎不绝。

“挑纱、绕线、引纬、编织……”標梭在七彩丝线中来回穿梭。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的织锦工艺引来大群人围观。“在绕线时要注意观察竹筒的稳定性,特别要注意丝线有没有交叉,没有交叉的话就说明我们那个环节出错了,要重新来过。”该校五年级学生于静一边详细讲解,一边示范着动作,標梭在她手上来回穿梭着,不一会儿,八宝带已初现模样。

井头湾被称为“中国瑶族织锦第一村”,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紧挨该村,为传承织锦文化,推动学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学校通过建织锦基地、回购老式织锦机、请民间织锦手艺人进课堂等方式,把织锦文化“请”进校园,并与红色文化、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成为该校靓丽名片之一。

“大绣球,圆又圆,一个抛,一个接。”绣球是壮家人的情感信物和吉祥礼物,也是该民族的三大文化元素之一。江华小圩中学为探索小圩壮族自治乡的民俗文化,以壮乡绣球为一校一品,开展民族手工劳动教育。

“缝纫可以让我静下心来,还能起到减压的作用。”学生陈金梅说,“现在还会给爷爷奶奶缝补旧衣物,都夸我手艺好,挺有成就感的。”裁剪、填充、缝制、制作流苏……绣桌旁,每一个同学负责一个步骤,她们娴熟地穿针引线,神情专注。展台上方,一个个彩色绣球随风摆动,定格出乡土劳动教育的美好画面。

近年来,江华依托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社团服务等,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特点,将民族手工技艺融入劳动教育中,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活动全覆盖、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让每一所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都丰富了起来,形成独有特色。

瑶家十八酿,酿酿不一样。烹饪展示台前人头攒动。雪花酥、爆米花、麻辣香锅等新潮食品吸引着一连串的小学生;艾叶粑粑、十八酿、米粉肉等各色传统菜品前,家长们连连点赞。

“学校有专门的烹饪社团,设备齐全,我们的烹饪社团还上过央视新闻呢!”沱江镇第一小学教师肖向群自豪地表示。

在江华,沱江镇第一小学并不是唯一一个把烹饪课程纳入学校劳动教育的学校,城北生态幼儿园、沱江镇第二小学、大路铺中学等,各校学生都娴熟地在案板上、灶台前忙碌着,尽情展示各自的“看家本领”。

“没过来之前还真不知道,我家崽的手那么巧!”“大开眼界,现在的孩子不简单!”“带着小朋友来学习的,小老师教他刻了两块橡皮印章了,又挖掘了一项新爱好。”家长们在成果展中看到了成长,看到了蜕变,也看到了教育的更多面。

据悉,该县一直以来坚持将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近年来,共投资500余万元建设学校劳动基地,目前,已基本实现校校有劳动教育基地,为校内劳动实践提供了条件,补齐了劳动教育在校内实践操作的短板。同时,还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新体验,让师生走进劳动基地、工厂,奔向乡村和企业,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习劳动技术,完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用劳动教育筑牢了立德树人的基石。

“眼里有山河万里,何惧几份秋凉。我们一往无前、锲而不舍,我们将功夫用在平时、下在过程,做到教劳结合,让‘每个日子都闪亮,每个儿童都闪光’。将劳动融入到学生每日生活中,以劳育人,向美而生,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

[责任编辑:xwzkw]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