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4个案例告诉你:提升课堂“思维力”的教研如何做 天天速看料

2023-05-31 09:56:09 来源:个人图书馆-课程教学研究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推动教师成长、促进教学变革的关键载体是教研。新课改背景下,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向,而素养的形成则离不开思维的培养。怎样为教研注入思维这一“强心剂”,以教研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进阶,进而反哺教学?本文中,四个优秀学校的教研机制及策略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相关资料图)

本文共5448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第751篇原创文章

周三

专业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如何建设教研共同体,开展跨学科教研?

※如何以教研为手段提升教师思维能力?

※怎样利用教研,将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

湖南省湘潭市九华和平小学

基于教研共同体探究跨学科教学之法

让教师“吃透”新课标的理念,并将其用于实践,需要教研来提供支架。为了帮助教师理解课标、用好课标,湖南省湘潭市九华和平小学以共同体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同时瞄准课标中的“跨学科合作与实践”这一难点进行教研层面的探索。

1

成立教研共同体,为教学搭建支架

学校坚持以共同体的方式推行教科研活动,成立了以教学与科研为主的教研共同体和科研共同体。教科研活动定时、定点、定向开展大、小、微教科研活动,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撑的支架。

第一,大教研,精主题。主要以教研组共同体为单位,精准组织普适性强的主题活动。如共读一本书,集体大分享;课例说授评,实践炼真功;理论集中学,领悟抒己见等等。大教研一般在假期,基于学校的视角研讨更高位的设计,例如去年暑期研究目标定位在新课标的学习、理解与应用上面。

第二,小教研,多视角。主要以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推行集体备课、课题研讨为指向。将教研的视野放大到教学活动、课题研究的全要素上思考,并以专题化的方式演进,和观课议课、课题的课例研讨融合在一起,让小教研有更大的格局。

例如学校将课标解读和落实的大方向和基本要求提炼出来以后,各个教研组的组长在开学之前就要形成本学科组的计划,再演化成每周的专题研讨。在进行小教研的过程中,教研组长需要设计每周的核心研讨专题,根据组里的基本情况和组员一起研发出一个全面的计划,比如确定课标的学习方式是共同研讨推进、领学推进还是特例研讨等。

第三,微教研,显思维。微教研的场景一般在办公室,教师上完课后通常会在这里进行讨论,包括同科教师的交流、跨学科的老师商议、随机即兴地话题畅谈、分享某节课中的好做法、说出自己的困惑、展示学生的好作业等等几个方面,不带任何功利,也不带任何行政命令地坐在一起研讨,以期碰撞出思维的新火花。

此外,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用类似小命题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让教学活动中的现象外显,让教学中的思维得以外露。

2

开展跨学科教研,攻破课标重难点

由于新课标倡导实现跨学科合作与实践,学校在这一方面主要落实的层面有两点,第一是倡导听课时候的跨学科。例如各学科在上示范课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参与,让不同学科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完善这堂课,提出学科渗透、学科融合与整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提供一些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交融。

例如语文老师听数学老师的课,他会思考数学课里面怎么去融入一些语文的方法和知识,但跨学科听课也不单指这个角度,因为所有学科教学是相通的。比如在数学课和语文课中都需要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虽然教学的内容、载体以及学科都不一样,但是可以学到不同学科在教授同样的方法时是如何推进的。

另外就是可以站在一个“外行”的角度提出意见,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思维。语文老师提出对数学课的一些设计见解,数学老师也可以参考。恰恰是因为跨学科,思维没有受局限,所提出来的意见往往会特别有价值。因此跨学科听课能让老师体会和感受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训练如何进行,最终理解和实践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老师的视角也会更宽广。

第二是研磨的时候强调跨学科,主要是在日常的课例研究中,除此之外还会综合多学科的老师一起来进行学生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合作。

例如在一二年级采用非纸笔的项目式评价方式,将所有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全部融合在一起,以“我的一天”和“开心购物过大年”两个项目为主体,检测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湖南省湘潭市九华和平小学跨学科项目式评价学生作品

再如将传统运动会与思维运动会两个项目相结合,设立了“奔跑吧,最强大脑”为主题的运动会,致力于每个学生的身、心、脑全方位发展。这种大型活动以及校级评价的推进与设计,就会综合到多学科,迎合了新课标对于跨学科学习的要求。

▲“奔跑吧,最强大脑”主题运动会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四步”教研助力教师思维成长

用学习构建新知,以新知促长思维。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在王京校长的统筹引领下,成立了包含骨干教师、区星级教师与年轻新秀教师为一体的思维工作室,围绕着学、做、思、研四步教研策略,助推教师不断成长。

1

“学”:宏观学方法,微观学实操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力”,学校思维工作室的教师们共同学习思维型教学理论与前沿思想,从基础理论、要求、评价以及“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入手,学宏观方法;再聚焦具体的情境创设、活动设计、问题要素、评价反思学微观操作。

线上教学期间,工作室的教师们积极开展云端学习活动,观看名师课程,聆听专家讲座,同读一本书。恢复线下教学后,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共同学习,一同研讨与提升专业能力。

2

“做”:两支架 一练兵,让学落到实处

有了理论的基础后,学校创设了两支架一练兵的路径,助力教师思维成长。

(1)两支架

学校将“学思维”活动课程作为支架一,助力教师做到知行合一。如今,学校的学思维活动课已经进阶到3.0版本,以小组团队讲授的形式,让每位教师讲授3-4节思维课。期间,通过横向的团队备课以及纵向的小组共研备课,让教学设计更巧、更精、更深,打开教师思维。

同时,让教师通过设计教案、课件,结合一个知识点,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录制微视频片段,设计活动课任务,将思维型教学理论内化吸收,落实“445”活力思维课堂教学理念。

遵循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学校将思维型教学模式的框架作为支架二,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落实以下四个层面:

在情境启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认知冲突

在探究促思中,达成学生的自我建构

展学言思环节,实现学生自我监控

迁移拓思环节,落实应用迁移

(2)一练

学校多次为教师搭建平台,设置思维教学大赛、思维教学设计大赛、活力思维教学反思大赛、活力思维作业设计大赛,教材思维训练点说课研讨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通过仔细研读、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围绕思维训练点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思维支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与提升思维品质的同时,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3

“思”:教前教后不停思,以思考提高课堂“思维力”

学会反思能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分别从以下三个维度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不断完善教学:

教前:思教材、思学生、思教法、思学法

教中:思生成、思反馈

教后:思思维、思效果

此外,学校在教案模板中专门设立了针对思维的教学反思模块,让思维型教学有放有收,形成闭环。

基于此,工作室的教师们还会结合同一节课共同思考,各抒己见,严格践行思维的五个结合:

思维内容与教材相结合

思维方式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思维方法与教学策略相结合

思维素养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思维作品与作业设计相结合

4

“研”:三年实现三进阶,将思维与教学融合

在引入思维型教学的三年里,思维工作室的教师们线上线下灵活切换,完成研理论-研实践-研融合的进阶。第一年从教学设计、课例入手,研理论,开展课题研究,请入专家对课题内容进行深入的指导;第二年教师们从授课步骤与方法进行突破,研实践,开展课博会活动,让教师的研讨落地生根;在对思维型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后,第三年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将学科课程与“学思维”活动课相结合,研融合,每周一次的融合备课,不同学科的教师齐聚一堂,从不同方向让思维产生碰撞。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成立核心组,用教研形成教师思维的闭环

好的理念需要通过好的教研来落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认为好的教研既要确保每位老师在专业发展上各得其所,让思维型教学理论理解到渗透,又要能够培养一支“重人品、喜敬业、塑能力、崇成果的面向未来的专业教师团队”,让育新朝着卓越新品牌学校的目标迈进。

带着这样的目标,学校经过多轮研讨与实践,建构了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交流-成果输出-理论学习优化”的闭环培养体系,探索出“任务驱动、专家指导、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引领教师专业能力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理论学习:基于实际情况,从内容学习、组织形式、学习时间与管理模式上让教师深度理解思维型教学原理。

实践探索:有了理论前置的深度学习,要求教师用研究的视角进行教学实践。

反思交流:在每次实践探索之后,从学校方面要求老师们要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输出对本节课反思。

成果输出:基于以上步骤,要求教师进一步研究思维型教学理论,将自己的反思结构化、体系化,形成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专业表达。

▲育新教研闭环培养体系

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了三大思维型教学核心组,覆盖课堂教学、中高考及课题研究三个领域。以课堂教学为例,这一核心组吸纳了各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采取月度教研的方式,每一次聚焦思维型教学的一大原理,各学科组的教师深度研究原理和教学融合的策略,并进行汇报分享,由专家进行指导提升。

以聚焦自主建构这一原理为例,生物组杜静老师对教材原本的内容进行了解析,在整个单元设计框架下,对课时的目标进行了解构。在课堂授课过程当中,杜静用6组问题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

▲聚焦自主建构的单元问题链设计

杜静还根据每个问题分别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析。

问题一、二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进行认知建构,问题三到问题五则体现了引导学生去解决本节课中的核心要点,这个部分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核心内容的整体建构,问题链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更多地体现出对前面材料的回应。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做总结,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形成对学科内容的整体认知。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开展互动教研,聚焦思维方法与教学的融合

在从单一提升走向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将“启智求真”课堂教学文化升级为3.0版本,以“六真”为主线,旨在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立足思维发展,真正实现思维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1

以课题为抓手,开展互动教研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科研一体化。倡导干部走进教研组,指导教师准确认知、使用《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评价量表》,自检课堂,提出重点研究问题,组织开展好专题教研。同时让干部走进课堂,围绕重点问题,指导教师从一个问题点深入下去,探索课堂改革的新策略新方法。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专题研究表

在此基础上,学校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将单一的专家讲座改为互动式教研。互动学习中,教师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从授课者转变与学习者,使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情,以新角色实践教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因此,教师在互动教研过程中,需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互动教研迁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即为互动教学(师生互动)和互动学习(生生互动),教师更关注到学生习惯的培养。强调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互动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

2

以评价量表为工具,提升教师教学行动力

为了提升教师变革课堂教学的行动力,学校要求教师通过学习新理念,结合《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观察、自评自测,提升备课能力,愿意围绕评价要求尝试突破自己,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实现。

《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评价量表》在整合朝阳区的课堂评价要求的同时,改变课堂评价的方式:变分数评定为观察点评量;不设定具体的评分标准,而是以数据统计、问题点提出的方式,促进教师自主进行课堂反思。带着研究点进入课堂,再寻找新的问题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尝试中享受着课堂带来的全新的挑战,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行动力。

▲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评价量表》3.0版(样例)

此外,学校重点研究了“学思维”活动课程中的20种思维方法,将其分成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类思维形式,再把每一类思维形式下对应的思维方法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开展教学研究。

以培养观察能力为例,在英语“Rainbow”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试听结合创造初始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彩虹的形成,再利用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参照教材文本进行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文本、观看实验视频,完成制作彩虹的实验,观察不同的颜色,梳理成彩虹形成的方法,最终将课本的知识及语言转化成自己的方法,落实思维的培养。

课后,教师将作业布置为观察、探索与拓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并寻找其他形成彩虹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作空间。落实了学校“六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真探究”与“真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观察,在此过程中巩固语言知识,培育思维能力。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关键词:

[责任编辑:xwzkw]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