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记忆 生态的瑰宝——贵州奋力推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
2023-08-16 19:32:01 来源:新华网
山水的记忆 生态的瑰宝
——贵州奋力推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
“好漂亮,瀑布就这样出现了!”8月8日,前来荔波游玩的广东游客罗嘉乐开心地说:“听说荔波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最高达十万以上,这次趁着高铁开通,我和家人就来荔波好好‘氧一氧’!”
【资料图】
坐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荔波成为贵州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截至7月下旬,荔波今年已接待游客1254万人次,同比增长%,较2019年增长%。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推进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让“养在深闺”的生态瑰宝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做好生态资源的“优等生”
“都说荔波是‘地球上的绿宝石’,我觉得茂兰就是‘绿宝石之星’,是绿宝石上最耀眼的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森林。”荔波县委常委、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登利自豪地说。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7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走进茂兰,每遇到一个物种,都有一个二维码介绍,扫码以后就能知道它的保护级别和生物学特征。“这些石头、沟缝里都有非常丰富的物种。”余登利说,这里丰富的喀斯特原生系统非常珍贵,一旦破坏就不复存在。
距离茂兰200多公里,以云台山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于2014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联盟的专家考察云台山时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
申遗成功以来,为加强遗产地保护,形成统一保护管理体系,施秉县成立了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并于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
依托贵州师范大学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施秉喀斯特建立起了基础资料数据库,对地质、大气、水、噪音、土地利用等进行监测,为遗产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支撑。
当好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8月9日,四川游客王平到赤水旅游,对赤水丹霞旅游区的红石野谷(杨家岩)景区赞不绝口。
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最大的连片分布区,亿万年时光才得以沉淀出的丹霞地貌,用岁月的土壤讲述着地球的变迁,勾勒出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景观。
作为赤水丹霞旅游和宣传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在赤水市复兴镇的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可以详细了解赤水丹霞地质地貌特点、生态及演化过程、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美学要素,以及赤水丹霞的申遗过程及保护与管理工作等内容。
在8月初公布的“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中,赤水市排名较2022年上升一位。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老百姓通过资金或资源入股、景区就业、经营农家乐、卖土特产等方式,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连日来,梵净山下的云舍村草木苍翠、云霞满天,美不胜收。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流连忘返。
2018年7月,铜仁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省第4个世界自然遗产,并且成为贵州唯一一个独立申报的世界遗产。
2019年以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人数达510余万人,旅游收入亿元。“梵净山最大的成功就是转型,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绿色致富路。”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晓冬说。
成为保护与发展的“受益者”
贵州的山水形貌极为丰富,从湿热的沟谷季雨林,到生长在山巅的耐寒针叶林,再到石缝中生长出的喀斯特森林,多样的环境使贵州成为国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孕育出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贵州从2003年启动申遗工作至今已经20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先后申遗成功,总面积达万亩,占全省面积的%。
“对于世界自然遗产而言,如何保护和发展始终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难题,首先就是要做好严格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亲历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申遗过程的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肖时珍表示,“基于生物关系的标准所呈现出来的包括独特、珍稀、濒危的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地等,都应该是重点纳入的保护对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发展的方向和项目,最终实现发展,再反哺自然遗产的保护。”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既承载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地球生态安全。“省内还有一些地方,例如绥阳的双河洞,就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潜质’。贵州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以及申遗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经验。我十分期待,贵州第五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出现。”肖时珍说。(记者 尚宇杰)
关键词:
[责任编辑:xwzkw]
相关阅读
- (2023-08-16)山水的记忆 生态的瑰宝——贵州奋力推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
- (2023-08-16)别人家想孩子确得不到,你是(tāi) (shén) 占位非要留下来,就看你自己做什么决定了
- (2023-08-16)Nagarro 2023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6.5%
- (2023-08-16)达达集团二季度营收增长23%至28亿元 实现上市后首次盈利
- (2023-08-16)BBC:三位裁判因点球判罚失误将缺席周末比赛
- (2023-08-16)桃花族bt论坛(桃花族论坛新地址)
- (2023-08-16)多图预警!赵继伟妻子晒在澳门的游玩照
- (2023-08-16)什么效应?迈阿密此前6场不胜&东部垫底,梅西加盟后6连胜进决赛!
- (2023-08-16)蔷薇花案件(关于蔷薇花案件简述)
- (2023-08-16)C蓝箭8月16日开盘跌幅达5%
- (2023-08-16)今天是全国生态日!用色卡打开美丽中国
- (2023-08-16)OpenAI正测试内容审核功能 六个月工作可缩短至一天完成
- (2023-08-16)找工作的看看!武汉这些事业单位、国企正在招人
- (2023-08-16)csgo良心白嫖开箱网_靠谱的武器白嫖开箱平台榜单
- (2023-08-16)广州推13项政策措施 打造世界软件创新名城
- (2023-08-16)台风“兰恩”登陆日本 鸟取县暴雨成灾
- (2023-08-16)民乐:“夏日经济”迎“热”而上
- (2023-08-16)自治区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出台引关注,医保部门进行解读
- (2023-08-16)抢抓未来产业新机遇(观象台·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④)
- (2023-08-16)6242.8万人次 7月民航客运规模创月度历史新高
- (2023-08-16)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提升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 (2023-08-16)「遂宁」蓬溪县网红周冬梅:“小屏幕”带出致富大产业
- (2023-08-16)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礼服亮相
- (2023-08-16)文化和旅游部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文化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 (2023-08-16)泰和新材(002254)8月15日主力资金净买入1314.36万元
- (2023-08-16)国机重装:公司暂无人工智能技术储备
- (2023-08-16)杨绛:真正强大的女人
- (2023-08-16)橡胶持续在低位支撑区域休整
- (2023-08-16)【崩坏.星穹铁道】关于我弟和别的女人睡在一起了这件事
- (2023-08-16)鑫宏业08月15日被深股通减持4.78万股